作者简介:周如南
不在做田野,就在去往田野的路上,一个天真的人类学者;在传播中寻找意义,在公益中阅读生命,一个成长中的传播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
砸穿西安日系车主李建利颅骨的嫌犯蔡洋被抓获了。
他是谁?
《南方周末》用大篇幅呈现了蔡洋的成长经历和日常生活,让我们看一下这个小伙子身上的关键词。年轻,生在1991年,只有21岁;贫穷,长在河南南阳农村;教育水平低,读书到小学五年级即辍学;农民工:2004年辍学后跟随大哥在南阳周边地区的建筑队当小工,2009年又跟表姑父到西安成为一名泥瓦工。还有孤独而无处安放的青春、简单却日渐恶化的人际关系……这些信息向我们表明,他是千万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普通一员。这个群体是当代转型中国重要的社会存在,但在主流话语中,他们却是失语的一群。
他们大多生于农村,长于城市,怀有一颗城市梦。然而由于自身教育水平、劳动技能、社会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加之社会公共产品提供者管理和服务的滞后,难以实现身份的转变。离开乡村的蔡洋,脱离了基于地缘和血缘的熟人关系网络,来到陌生人社会的城市中,却无从建构出新的交际圈子和支持资源。游离于城市社会的他,除了保持着与家乡亲人的一线联系之外,唯一的精神寄托在于虚拟网络。他使用QQ,他打网游,这是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做的事情。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入"深水期",公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带来的情绪淤积日益深厚。网络作为承载社会安全阀功能的空间,成为公众情感寄托和情绪宣泄的重要方式。而对蔡洋来说,当外部世界对他封闭的时候,虚拟世界的生活意义就变的尤为重要,以至于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央视记者柴静在几天前的一个清华讲座上说"人们偏见的根源往往来自无知,我们对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越容易形成看法,而且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的看法。"小时候玩的"打到小日本"的游戏、痴迷其中的抗日电视剧、血腥暴力的网游……童年深处的记忆、极端情绪的现实唤醒、暴力因子的根植共同建构了这个生活于简单世界的年轻人的价值观。
事实上,这些仍不足以成为一个人走向暴力的必然原因。但当这些因素与其心智结构相遇,就埋下了暴力的种子。
反日游行作为机会出现了。
在集体行动场景当中,群体中的个人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去个性化、互相感染和责任分化等社会心理,此刻情绪而非理性激荡着大多数人的心。而作为个体的蔡洋内心世界在这一刻被调动起来,这种神圣感明显超出了世俗生活中"为了今天的两百块继续奋斗"带来的成就快感。
恶行能否被阻止?让我们将视野转移到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上。怎样化解"蔡洋困境"?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可以增强"蔡洋"们的社会归属感,促进其城市融入。加强企业和当地工青妇组织、社区的联系,培育农民工群体自组织,引导社工组织进企业和社区,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身心健康和劳动权益,使其不再处于孤独生存的原子化状态,充满无处发泄的精力、情感和反社会冲动,而是生活在归属感和安定感之中。
这才是解锁之匙。
声明:此为南都网独家专栏,未经南都网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