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学校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主讲人:王辰瑶
难度:
如何在实践中写好标题?本讲为大家总结了标题写作的十大攻略,分别是"题文相符"、"寻找最佳新闻点"、"化用诗词歌赋流行语"等。
优秀稿件 更多
 

聚焦机长:那些习以为常,全为保驾护航

| 作者:沈智虹 古丽尼尕尔 叶馨 林海彬

MH370失联事件以来谜团重重,众说纷纭。包括凤凰资讯《关于马航MH370机长的七个疑点》在内的诸多社论都将视线聚焦在"机长"这一关键人物身上。作为机组核心人物,机长系百余旅客生命安全于一身,记者为此专程采访了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机长沈壮,请他为我们揭开这一特殊职业的神秘面纱。

 

新闻角度很不错。

结构还要更清晰——从机长角度看飞机安全,谈飞行员甘苦。要围绕主题来,不要拉杂。正如助教所说,采访时要注意有细节,有故事,不要做成单纯的知识普及。

最后那个行情让人不明所以,没有数据,没有必要单独添加。可以作为背景资料使用。

——南京大学王辰瑶副教授

0
 
马航事件或导致赴马旅游遇冷? | 作者:余冬梅 吴雪翌 杨溪

3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大二的刘同学在亚航官网上发现了飞往马来西亚的机票打折的消息,当即购买了7月3日从西安飞往吉隆坡的首航机票。他告诉记者,由西安飞往吉隆坡的票面价格仅23元,往返的税后总价为806元,且当时仍有余票。而往年亚航的首航大促机票都是零点抢光,今年的吉隆坡首航机票市场显得格外冷清。

 

选题好,但在行文中有几个瑕疵:1,核心观点的论证不够权威,例如在论证机票价格时,马籍同学的看法只能作为辅助消息源,而权威消息源;2,倒数第二段似乎想要展开赴马旅游中大学生群体作用,但对在宁学生的调查是的样本有多少?取样标准是什么?这些都不清晰;3,结尾结论方面,即使是论证出在宁遇冷,也不能契合标题,有以偏概全之嫌。

——南都网编辑李彤

0
 

"马航后,我们需要做得更好" |作者:李瑶

"大家都在为马航乘客祈福,但是人们似乎忘了飞机上还有空乘人员,希望所有乘客和乘务人员能够平安归来。"王静是国内某知名大学空乘专业的在读学生,马航失联后,她在自己的空间上写下了这样的祝福。

 

这篇稿件有很多独家的消息源,而且这些空姐的故事也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信息增量,加以功夫,可以做成一篇很好的人物特稿。

——南都网编辑李彤

0
 
马航失联,飞机"失宠"? | 作者:孙蕾 苏洁 唐露娇 汪瀚阳

世界持续关注马航失联事件的同时,也使得"空难"一词频频走进大众视线。3月21日,南京大学校学生会邀请到东航、厦航等航空公司的专业人员,举办了一场"冲上云霄"航空安全模拟培训活动,众多同学前来参加。

 

对于调查,以及由数字支撑的调查结果,叙述要更清晰、可读。报道也可考虑把21日的冲上云霄活动作为一个由头,带出大学生对飞机安全问题的认知。报道中有一些背景知识运用得较好。

——南京大学王辰瑶副教授

0
 

雨天那些烦心事 | 作者:张宇彤 严开端 刘伟杰

下雨的确是件很让人伤脑筋的事情,记者在这里提醒大家下雨天出行尽量少穿布面、绒面的鞋子,衣服要加厚一点,雨具带全。在交通方面,希望大家多多相互理解,多多相互礼让。减少交通事故,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小标题起得有特色。报道定位有点不明确,一会是鼓楼司机一会是南大学生。另外,记者少出来呼吁,多观察多记录,发现问题可以找相关的人的采访,寻求解决之道。

——南京大学王辰瑶副教授

0
更多
你好,陌生人

空姐刘璐是一个同学介绍给我认识的。我添加了她的QQ。因为空姐职业特殊性的缘故,所以采访基本上是在深夜她回到住处后简短地进行。这也是我第一次直观地体验到空姐的不易。 在采访空姐刘璐的过程中,让我有了很多的体会。

首先,我跟她是通过介绍认识的,虽然已经同意接受采访,尽管初次采访是通过QQ进行,但是我还是能感觉到采访对象与我的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表现出来的是我不能了解到她的深入想法。后来我向她解释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多次在QQ上交谈,她很赞同我的写作初衷,所以也敢对我说一些。

第二,虽然之后跟刘璐渐渐熟了,但是还是觉得如果当时不是直接点名自己记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对于这件事的热心者的角色去与刘璐对话,或许会省掉很多的麻烦,采访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第三,因为初稿后,觉得素材不够想继续采访。因为在QQ 上事先知道刘璐第二天没有飞行任务,所以就萌生出了当面采访的想法。采访对象虽然告诉我了她的住址,但是还是绝得她有丝丝戒备,不提倡我们见面。在去之前,我在心里预设了刘璐也许会很反感我的到来。因为空姐的住处离机场较近,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找刘璐的住处,我的到来让刘璐有些惊讶,还开玩笑说不怕找错地方被绑架。这是我第一次出去学校采访,在路上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虽然会有点后悔,但是来到刘璐的住所后,我还是觉得很值得。因为我是第一次走进了我的采访对象,也能面对面与她交流。

空中浩劫,如何应对

3月19日,吉隆坡,中国家属在马方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在现场表示抗议,家属恸哭地喊着:救救我,并要求马方公开更多信息,后被安保人员带入休息室"隔离",随后马方发言人在招待会上表示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对此我有三点看法,首先家属是马航事件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当时家属情绪激动,马方政府代表人没有即刻露面而是将家属带离新闻发布会现场,试问,这场发布会的意义何在,媒体只是信息的中介,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家属们既然有机会和信息发布者直接接触,为什么非要将其带走?这种砌墙又凿门的做法显然多余了。

其次,马方政府表示已经尽力了,这多少有些放弃追寻真相的意味,这样不负责的说法恰恰说明政府未尽全力,在事情没有水落石出之前,每一分钟都还有发现真相的机会,分分钟都需要努力而非尽力,马方政府随后也表示会继续调查此事,但究竟是努力还是尽力还有待时间考量。

徘徊在选题的十字路口

小组成员一开始拟定了两个课题:分别为昆明暴恐与校园安全、马航事件与大学生出行安全。这两个课题都与校园、学生挂上了勾,但是都有其硬伤。

校园安全的访题中采访对象比较容易确定,可以针对校方、特警、学生分别进行采访调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但是具体问些什么却成了问题。因为校园安全的题目太大,涉及到多方面,不仅仅来有自校园外的威胁,同时还有校内自发产生的威胁。有人为原因造成的安全问题(如斗殴、偷窃等),也有客观原因造成的安全问题(如建筑质量、环境等)。访题本身并不明确。同时,昆明暴恐性质的安全问题与校园安全关系不是很紧密。在和校方、特警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问不下去了"成为了该访题最大的问题。最终,小组经过讨论不得不放弃了这一选题。

我们的目光投向了出行安全,恰好相反,这个访题本身是明确的,大家对于飞机出行的态度也都大有可谈,马航事件后,我们曾猜测大众对飞机会产生恐慌心理,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比如放弃飞机旅游、放弃飞机改成坐高铁等。因此想采用问卷的方式,看看马航事件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出行问题究竟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然后根据问卷和采访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一步做具体的阐述。而与此同时,适逢东方航空的机长和几位空姐来我校开展航空安全教育活动,因此我们以此作为新闻点进行报道。

看见--空姐圈里圈外

关于空姐,当时是觉得空姐就是吃"青春饭"的,于是想做老去的空姐这方面的报道。但是,主发现观想法还是不现实的,经过调查采访,发现空姐退职以后基本上还是有工作的或者在家里相夫教子,她们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生活悲惨。并且,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困难真的特别多,我们一方面在贴吧微博上寻信源,一边在周边找合适的空姐,接受采访的不多,后来周五的时候学校有一个活动是与马航相关,由这个得到的写作灵感,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行文思路。

拯救常识

讲座后我们采访了前来演讲的机长和空姐们,除了感叹空姐们漂亮气质身材好之外,也被她们的职业素养小惊讶了一下。再此之前,大概不少人都觉得空姐是胸大无脑的。一个空姐有个问题没回答好,之后她又特意找到我们,把这个问题重新回答了一遍,另一个呢,当我进洗手间的时候她在化妆,出来的时候在化妆,我再进去的时候她还在那里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