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学校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主讲人:王辰瑶
难度:
围绕"开学啦!"每组各写五篇选题不同的新闻报道,每人各写一篇报道手记。事先与助教沟通选题。
优秀稿件 更多
 
打卡新政 | 作者:梁梦瑶 卢敏敏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南京大学正式实行去年12月份起草的《学生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管理办法》,旨在促进学生养成课外锻炼的好习惯以增强体魄。显著变化包括:打卡时间集中化,集中在第6周至第13周;早操打卡地点由东门移至足球场,增加6点至9点的晚锻;分数直接挂钩,打卡3次记1分,满30次即可。

从新学期第一节体育课开始,实行了在各体育老师的导论中,"打卡新政"便以一种悄无声息的低调姿态开始。

 

对于社会新闻而言,一篇消息稿除非在万不得已或可能会对于采访对象造成困扰的情况下,消息源并不需要匿名。但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这两位同学在自己的报道中试图平衡多方观点的新闻意识。

——南都网编辑李彤

0
 
通识课课表是否应该公开? | 作者:汪晓慧 黄菁钰 徐怡霖

"为什么不公开通识课课表?所有课程表都应该欢迎旁听。"

"为什么要公开?没选到就不应该'蹭'选到课的人的利益。"

2月22日,在南京大学官方交流平台小百合上一同学"要求教务处公开通识课课表被婉拒"的帖子被顶上"十大热贴",引发"引发通识课课表是否应该公开"的讨论,进而演变为"蹭课是否合理"的讨论。

 

新闻由头是一位同学的发帖,但文中并未呈现出对于发起人的采访,在消息源寻找的呈现上有所欠缺。

——南都网编辑李彤

0
 
最后的健美操身影 | 作者:朱梦秋
董涵是南大健美操队成员,也是这学期唯一的一名队员。相当于两套三室一厅大小的健美操馆是董涵平时练操的地方,馆内四面墙上挂了几幅健美操的海报,图片是历年健美操队比赛获奖之后的合影,这些图片见证了健美操队曾经的辉煌。之前每当训练,馆内总是有队员们的欢笑声,从这学期起,董涵只能独自面对着镜子训练,她打开音乐,回声充斥着整个健美操馆。
 

人物报道的价值,不仅在于一个独特的故事,更在于这种故事所能唤起的读者共鸣。

——南京大学王辰瑶副教授

0
 
南大学生开拍同性恋微电影 | 作者:靖沛然 陆叶 黄逸宁 金昭荣 杨宽
近日,网络上传出"南京大学学生自主开拍同性恋题材微电影"一事,电影名为《恋爱十五天》,剧组在网上公开招募演员,并放出所有应聘演员的照片,其中不乏养眼的各大高校的帅哥美女争相应聘。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学生们纷纷热议,造成了不小的轰动效应。记者一行人深入拍摄剧组,教室,学生群众三方进行了调查采访。为了解更多电影拍摄的相关事宜,首先采访了微电影的总导演刘旭鑫同学。
 

选题很好,但角度不明确。教授的话恐怕有很大争议。可以结合一些背景。

——南京大学王辰瑶副教授

0
 
开学了,你叫过"南快递"吗? | 作者:傅颖聪
新学期开始了,每天中午,南大停车场又变得热闹起来,前来领取快递的同学络绎不绝。然而此时更忙的,应该数"南快递"了。从最初的三人创业,到如今十几人的团队, "南快递"作为一支南大学生自己创立的代领快递便民团队,创立近五个月来,已经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小细节是亮点。警惕不要做成软文体。

——南京大学王辰瑶副教授

0
更多
记者是在利益方之间游走的人

有关清真食堂的这个选题,是在大家一起讨论的时候,一个维吾尔族的姑娘提出来的。小组内的几个人从这个姑娘的口中了解了一下大致的情况之后,就觉得这个选题不仅贴近大学生生活,同时也关乎同学们的衣食住行,有可做的必要,另外,往大了说,这也是高校内的民族相处问题。于是,很快就确定了这个选题,并且通过了组内讨论的环节。

刚开始做这个选题的时候,其实是意识到自己在一开始已经预先设定了立场,不由自主地在站在了同学这一方,知道这是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大忌,此后便一直处于一个不断犯错又纠错的状态。

做冷静的记录者,激情的合伙人

大一的时候曾经提前选修过丁柏铨老教授的新闻写作课,一年以后,课程易主,跟着王辰瑶老师再上这门课。正如王老师所讲,这门课是"新闻写作2.0版",确实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充实而又充满挑战。

之前曾有几次独立采访的经历,一人单挑采访,整合,写作等所有任务,确实较辛苦。这是第一次与新闻班的同学共同完成一项选题,从课题的选定,任务的分工,采访的分担,写作的整合,都是小组共同完成的一项工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从组员身上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让我们的课题顺利地,高效地完成。

成绩去哪儿了?

在即将发稿之前,2月28日晚上六点多登QQ,发现Virginia给我留了一千二百多字的信息,告诉我校教务处在重新审核她的成绩,对任课老师给定的试卷分和平时分都提出了质疑,有老师通知她周一公示结果,她的成绩可能会是不及格,让她做好这学期重修的准备。我随即Q她,跟她聊了近两个小时,她的气愤、伤心、失望,我能感觉到。

这一次聊天,我感觉像在倾听一个朋友的故事。就是这种状态,让我心有戚戚却又感到无以相扶的无力。Virginia告诉我,她要开始找租房了,要开始找工作了,她还告诉我,她爸妈并不知道这一学期她在这边重修,她骗爸妈在这边有正式工作呢。我没有再向她询问这件恼人的事情,我鼓励她平和心态,不管什么结果,未来一切都会慢慢变好。她把手机号码和姓名发给了我,这是在我们之前的交流中她不愿意做的。她说,有空来鼓楼会找我玩。

没有终点的抵达
采访是一种奇特的交流方式,当强大的信息需求和有限的时间碰撞到一起,使这个对话形式注定难以平衡。特别是对于"消息"一类题材的采访,5个W的模式盘旋在脑袋里,"倒金字塔体"的导语一结束,便发现难以深入。于是想,这场抵达怎么这么难,是终点太近,还是没有凿开那个瓶颈。
力不从心的新闻实践

这次的新闻采访稿从开始讨论到最终稿件完成,觉得这整个过程中似乎一直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首先是选题,选题伊始我们小组大致定了三个选题,包括掌上南大APP的发布,南大打卡改革以及图书馆"神秘蜘蛛"的出现。

掌上南大APP的发布是我们一开始一致认为的最佳选题,但在第一环的采访环节中就出现了被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情况,由于APP研发人员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的采访稿内容十分重要,因此我们便放弃了这个选题。

之后我们选择对图书馆"神秘蜘蛛"的采写,但在做了初期采访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话题其实没什么多大的采写价值,这个事件所蕴藏的新闻点和新闻价值实在是微乎其微,所以这个新闻选题也被我们一致否认掉。

由于时间原因和其他的状况限制,我们最终选择了来做南大打卡改革这个话题。在开始选题的采写之前,我们首先大致拟定了整体的采写流程,确定了时间安排和主要的采访对象,但最终还是由于时间限制,我们的采访计划只是履行了一大部分,剩余的部分预期采访对象没有接受我们的实际采访,所以最后的整体新闻稿还是有部分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