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大学郭建斌教授在讲话 程申立摄
「摘要」来自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的教授郭建斌17日晚在中山大学传播学院"重构行动者"第五届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上分享了他早年关于"独乡"和近三年滇川藏"大三角"地区为时三个暑假的田野调查。他认为"重构行动者"的最重要意义在于让中国经验获得更多的理论化表达。
在提起自己做研究的方法的时候,郭建斌教授给了个比喻:"就是尽可能去缝合'田野资料'和'理论'的路子,做些'缝缝补补'的工作".他支持先去认真观察田野,回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再做研究。他强调他的问题都"一定是我在做完田野之后整理完各种资料才凝练出来的",因此他的习惯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从照片、访谈,到文史资料,他都会收集。同时他提及"照片在研究中(对我来说)有重要意义,让我能回到研究当时的情境中去。"他会在第一次田野调查回来整理完资料以后就去阅读相关资料,再提出观点,然后在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去有意识地证实他的观点,"我至今没有推翻我的观点,我认为我的观点是靠得住的".
虽然研究路径没变,但是有些东西却改变了。
"以前在'独乡'的时候是我一个人,现在我在一个团体。"这个是郭建斌提出的第一个改变。还有的改变是,他研究的区域拓展了,自然以及人文景观、关注的对象都已经发生改变。
在这三个暑假的时间里,他带着学生跟着围绕着电影放映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区"奔波。第一年,他们忍受了80个小时的环境恶劣的卧铺车的颠簸,找到了两位善良的电影放映员;第二年他们几乎把昌都地区跑完,深入观察在寺庙放映电影的情况,发现放映比较多的电影是《举起手来》;第三年他们去了拉萨,参观译制藏语影片的公司,还跟着电影放映员下乡住帐篷放电影。虽然环境并不好,但是他还是坚持"没有天大的事情,一定要把当天的日记给写完。"
因为对西藏电影的关注,他对《农奴》、《举起手来》等电影都作了文本分析,甚至还突发奇想,希望在一家小学做一个类似"焦点小组"的调查,不过因为小学生的汉语都不怎么好,他只能把问题都写在黑板上,让小学生们用文字作答,"不过这也挺有意思".
他说,早年研究的"独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国家政策让他们放弃了一直耕种的玉米而转向大米;同时还让他们把木瓦房拆掉,住进统一的国家建造的房子里面。而他见到的藏民和他的想象也有区别,比如本来在他意识中应该骑高头大马的藏民现在实际在公路上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载着低音炮的摩托车。但是藏民的生活依然是枯燥的。比如在电影放映的最后一晚下起了暴雨,结果只好终止,藏民们拉着塑料膜来保护最后一晚的娱乐却因为雨势太大而只能作罢。一路上拍摄的照片和遇到到的事情都让他获取了许多资料和更新了许多观念。
中大-南都网教学基地 实习记者 罗立璇 蔡金霖 陈婉婷 程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