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南海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以全国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全球创客新都市和全球产品跨界创新中心等项目为抓手,南海正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核心,对标全球配置资源,在下一个五年塑造“品牌南海”。
在南海区两会召开的同时,首届广佛国际创客节也于14日在南海开幕,VR技术、全球唯一能格斗的机器人、国内首款水下“无人机”、精细度最高的消费级机械臂……一大波全球黑科技同期亮相和路演,其背后展示的,是各类技术、人才、平台、资本在南海区的集聚,在该区打造全球创客新都市等目标的当下,南海制造加快了迈向南海“智造”的品牌升级步伐。
南海区区长郑灿儒表示,未来五年,南海区将坚定“传承品质,成就品牌”战略路径,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全面开启品牌南海区的建设新征程。
战略支点??
建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
在昨日的会议上,郑灿儒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列举了一组数据:2011年到2016年,南海地区生产总值从1697亿元预计增长至2390亿元,年均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584亿元增长至1048亿元,年均增长1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稳居全国同级首位,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地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二名。
连年高速增长的经济数据背后,是在领先中长保忧患意识、不断创新的结果。目前,创新驱动已成为南海区的发展关键词,该区期待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而“智能制造”,则是新兴产业培育的主攻方向,南海区希望依托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智造能力领先的产业集群。
机器人领域,则是南海区选中的智能制造产业制高点,该区期待打造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打响“南海智造”品牌。
南海区是我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2015年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万亿元规模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工作部署,南海区以建设省级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为切入点,正持续推动装备制造业保持中高速与高质量并行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南海区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总产值1953.6亿元、规模以上增加值394.2亿元,完成投资159.2亿元。目前,在装备制造领域,南海区已涌现出东方精工、南风股份、星联精密、一汽大众、粤海汽车、福迪汽车、德联化工、文灿压铸等一批知名企业,形成了以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高端机械装备为基础,汽车制造及电子电气为特点的行业集聚。
尽管有庞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有着3万多家工业企业的南海区,企业规模却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星星多,月亮少”。在当前“中国制造2025”和国际工业4.0的大背景下,机器人技术成为了重塑制造业优势的新载体。特别是在“机器换人”席卷珠三角的风潮下,南海区许多传统行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已开展“机器换人”计划。乘着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建设的东风,汽车、铝材、装备制造、家电、五金等机器换人先行行业,有望在其中“脱颖而出”一批珠西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同时围绕相关产业链引入和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
“南海区将努力建成国产机器人最大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示范应用中心,进而引领佛山高新区打造成为大型骨干企业培育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区、机器人生产应用先行区。”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说,机器人是装备制造业的“皇冠”,南海区坐拥佛山国家级高新区核心园,有众多智能装备研发机构,有一汽大众等众多全球性机器人应用示范企业,有佛山西站便利的交通路网,也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较充足的土地资源,谋划建设全国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可以改变南海区企业“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现状。
智造梯队
培育超百亿元龙头企业
实际上,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智能制造对南海区制造业正起着强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早在2012年,南海区的一汽大众工厂里就拥有大众全国工厂中最高的自动化率,达到70%,一个车间里,800多台机器人一字排开,工人要骑自行车,才能从一个车间穿梭到另一个车间,给南海制造业带来了机器人应用的典型和样本。
在佛山维尚家具公司第五分厂里,人们可见“工业4.0”的工厂雏形,不仅采用最先进的互联网化的开料、封边和CNC钻孔等设备,车间信息化操作,大量配备了机器人手臂,全自动立体库货位17926个,将真正实现“无人化”操作。去年,维尚集团产值21.7亿元,同比增长61.68%.近几年来,这家公司的营业额每年呈60%的增长。
在桂城金谷智创产业社区,昭信集团初尝“机器人制造”红利,转型成为一家精密智能装备公司。一块手掌大小的磁芯板,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3672个小孔,机器人用手臂抓起一个直径仅1—2毫米的电子元器件,瞬间将其插入其中一个孔,准确无误。“我们的六轴机器人和视觉定位识别机器人技术已十分成熟,持续收到多家日本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订单。”昭信董事长梁凤仪介绍,随着机器换人带来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昭信集团员工从2008年的12000人左右,降低到现在4000人,员工减少2/3,产能和效益却提高了30%.
以机器人引领的智能制造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南海区企业。南海区的目标是,希望借助机器换人等智能制造升级计划,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开展技术改造,培育一批超百亿元龙头企业和引领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同时,构建起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为核心,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的新型产业体系。
目前,南海区已涌现出一汽大众、群志光电等4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还有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在向着成就百亿企业、铸造百年老店品牌的道路进发。
坚美铝材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互联网O2O定制系统门窗,拉开了输出门窗综合设计、标准、服务和解决方案的系统性转型大幕,并将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收入囊中;中南机械研发的燃油共轨,植入了国产大飞机和中国最大极地考察船雪龙号的动力系统,实现了南海制造的“上天入海”;志高空调在全球推出首台智能云空调,并建立起全球惟一的云空调大数据中心……
郑灿儒说,南海区还将继续深入实施“雄鹰计划”和“北斗星计划”,用足用好各类扶持政策,培育壮大一批大型骨干民营企业。同时支持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在土地利用、上市融资、技术改造、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最大力度扶持,为企业提供发展壮大的沃土。
创新路径
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机器人产业和智能制造思潮只是南海区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进行的制造业产业领域革命。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主导力量的当下,如何通过更加科学和更具前瞻眼光的配置方式,吸引全球化的人才和资源,为南海培育更具持续性的内生型增长动力?
为此,南海区在建设全国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的同时,还提出全力打造“全球创客新都市”和“全球产品跨界创新中心”两大项目,助力南海吸纳更多的全球性创新创业资源,同时为制造业发展和城市升级带来商贸业和服务业的“跨界”资源。
全球产品跨界创新中心的打造,是规划在大沥等镇街发达的商贸业基础上,建设打造成全球产品跨界采购中心,促进国内国外产品在南海汇集,实现境内外企业和客户、产业和服务的无缝对接。同时,商贸形态也向高端化升级,配套建设广泛影响力的技术合作中心、资本交流中心、知识产权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打造成为珠三角创新创业的重大平台。
全球创客新都市,则涵盖大沥“全球创客小镇”、三山新城“香港城”“丰树国际创智园”等子项目。香港城和丰树项目依托广州南站轨道交通枢纽,撬动粤港澳高端服务业资源。大沥的全球创客小镇,则将面向全球引进高档数控机床、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加工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同时依托“互联网+”配套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全产业链、以及全球领先的创业孵化器及创投机构,建立起顶级的创业生态圈。
Ohad Marom是国际直通车以色列方的战略伙伴之一,他表示,其公司虽然设在以色列,但未来拟在南海设立分支机构。“这里制造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迅速,我已经初步锁定了几家以色列企业,亟待进一步与中方对接。”
在全球资源聚焦南海区的同时,也有更多的南海区本土企业“走出去”对接国际资源。例如“跨国并购”就是东方精工这家南海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关键词,继收购意大利FOSBER、EDF两家企业,延伸智能包装上游产业链后,几个月前该公司又宣布以45.7亿元,100%收购普莱德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开放思维对标全球配置资源,用资本换技术、品牌和时间,让越来越多的南海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黄志豪认为,未来南海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推动全球新观念、新发明、新点子与珠三角制造业的对碰对接,建设全球创客工作、创新创业、生活和休闲于一体的聚集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客集聚中心,努力将南海打造成为新经济的典范。
实际上,瞄准“互联网+智能制造”,一大波创客已在南海区开启了创业之路。例如半年前小米科技生态链全新品牌——mijia(米家)发布秀上的主角,纯米科技就落户在南海区。与佛山本土上市制造企业德奥通航联姻后,纯米科技目前推出的国内首款压力IH电饭煲,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已创下过亿元销售额,同时占据国内千元以上价位高端电饭煲的全网单品第一的宝座。
在未来,将有更多的创业故事在南海区上演,正在崛起中的南海创客新都市,将以创客互联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实现南海区“智造”转型升级。
■解读
南海区凭何连续3年领跑全国百强区?
“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地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二名。”昨日,郑灿儒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晒”出的成绩单引来各界关注。
就在11月初,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会同相关部委、专家评审出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新鲜出炉,不出意料,南海区再一次位列全国百强区第二。
作为制造业重镇,实业始终是南海区的根基,也是新常态下南海区在全国百强区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日前,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第五分厂正式开业,这家工厂日产可达30万至40万件、年产值约60亿元。在与维尚相距40公里外的西樵镇,生产瓷砖的蒙娜丽莎集团也已经成功“逆袭”,从给意大利陶瓷企业代工到现在让意大利同行反过来帮其代工。
南海区制造业的捷报频传。坚美铝材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九江双蒸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拥有一汽大众、群志光电等4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民营经济增加值由1088亿元增长至1426亿元……
与此同时,南海区招商引资成绩斐然,累计引入超千万元项目1579个,投资额达3140亿元,拥有世界500强项目38个,其中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95家,合同利用外资达42.6亿美元。
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南海区在制造业创新环节上的投入。过去五年,南海区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引进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美国密西根大学国际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力合创智园等科技创新平台。与此同时,南海区R&D投入55.08亿元,占GDP比重2.48%,分别较2011年增长100.03%和65.33%,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66亿元,大幅增长7.6倍,位居全省同级前列。
而为了更好地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产业升级等项目,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南海区建立了规模达6亿元的南海区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累计审批企业申请572笔,金额62.29亿元,涉及204家企业。
■展望
背靠广佛 面向全球
深化区域合作的南海探索
15日,南海区携手荔湾区推出第二批71项目广佛跨城通办事项,首次纳入工程类业务,企业登记管理关联事项实现全链条“跨城通办”。
这只是南海区推进广佛同城合作的缩影之一。未来五年,南海区还将加快城市升级,建设广佛都市圈核心区。郑灿儒说,南海区将紧紧把握地处广佛都市圈核心区的优势,抢抓创新资源全球流动加速的窗口期,推动城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磁聚效应,全力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品牌城市。
将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打造成样板工程
一个月前,南海区交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方案发布,提出未来三年在公共交通出行上全面对接广州,打造“1小时快线公交出行服务圈”,直达广州的商务专线当日首发。
“南海区将着力把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打造成为区域合作的样板工程。”在16日的南海区两会上,郑灿儒说,南海区将继续提升广佛同城合作量级,重点在交通衔接、环境共治、政务通办等多个领域深化合作。
事实上,南海区从2015年起将“区域合作”视为最主要、最核心工作。去年8月,在广佛两市市长的见证下,荔湾、南海两区签署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框架协议,确定探索共建滘口—五眼桥综合开发治理试验区、三山—东沙粤港澳高端服务产业合作区。
根据协议内容,荔湾、南海两区将在8个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和互补,具体为区域规划共融、区域产业协作、区域环境共治、区域交通互联、民生领域互通、文化旅游合作、区域人才共用、共建示范片区。
如今,这项合作正收获硕果。郑灿儒在去年的一次微访谈中透露了一组数据:截至去年10月,已有70万广州人安家南海区、1262家广州企业入驻南海区、广佛地铁五年搭载乘客2.7亿人次……作为广佛同城的前沿和主阵地,南海区通过坚持“广佛同城 南海先行”,合力推动广佛同城进入快车道,在交通对接、环保共治、政务同城、民生互通等领域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建海外南海会馆合作发展联盟
新的五年,延续区域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南海区旗帜鲜明地提出“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鼓励本土优秀企业走出去。
“南海区要树立全球思维,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推动与国际友好城市结对交流,加快海外南海会馆合作发展联盟和南海制造全球推广中心建设,全力构筑‘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郑灿儒说。
南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常务副局长盘石透露,南海区正大力推动全球产品跨界创新中心建设,南海会馆合作发展联盟和南海制造全球推广中心是其中具体项目之一,将围绕产品创新和商贸创新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目的是要帮助广东制造业提升附加值,帮助广东民营经济走出去。
为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南海区的动作还远不止这些。
南海区提出,以去年已经启动建设的佛山西站枢纽新城为核心,继续深入推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建设,力促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园区,积极联合广西园、贵州园形成“一区三园”格局,争创国家跨区域合作试验区。与此同时,南海区也将全力打造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优质项目招商,重点抓好“香港城”相关项目、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社区和佛山市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加速推动三山新城从资源洼地向价值高地跃升。